淮南牛肉湯 穿透千年歷史文化的力量

發布時間:2021-03-31 08:30 點擊數:來源:淮南日報
【字體:

歷史抖落一身煙塵,讓我們的手上多了一碗牛肉湯。它讓我們引以為傲,遐思無限。

你來過淮南嗎?

每當我們迎接遠方來客,我們總是這樣發問。其實,我們之所以這樣發問,那是因為我們要為下面的對答埋下鋪墊。為此,我們顯得很有底氣。那是一種淮南人的底氣。

那你吃過淮南的牛肉湯嗎?

這是我們接下來要問客人的一句話??腿说幕卮?,總是中了我們的預設。然后,我們豪氣地告訴他們:沒吃過淮南牛肉湯,說明你沒有真正來過淮南!

歷史宛如一條大河,在我們面前滾滾流淌。

有人認為,淮南牛肉湯發端于漢淮南王劉安。還有人認為,淮南牛肉湯從宋太祖趙匡胤而來。這樣演繹,顯然都是我們這些后人的一廂情愿。缺乏深入思考、嚴謹考證和史料依據,更難符合歷史常識和科學邏輯。

翻開史卷,時間的塵埃濺落一地,激起層層漣漪,我們的思維和眼光在蕩起的余波中久久回旋。

回視,在漫漫的農耕時代,我們這些農耕民族,依靠什么而活?又怎樣代代相傳,繁衍不絕?——這是不可回避的答題,也是別無選擇的應答。在漫長農耕時期,我們的先祖,他們駕馭著耕牛,在一望無垠的田野上翻耕土地,播下種子,收割莊稼,創造燦爛的農耕文明。

沒有耕牛,也就沒有農耕文明,恐怕也難有漢族的延續。之所以描摹以上的圖景,還原漢族的先祖,他們如何站在中原的田野上,駕馭著耕牛,翻耕賴以延續后代的土地,那是要說明,耕牛對于漢族的先祖,那是怎樣的財富、怎樣的敬畏、怎樣的愛惜!耕牛之于農耕民族,就是生命線。那么,我們的祖先怎么會輕易宰殺耕牛?如果我們的先祖不能輕易宰殺耕牛,我們哪里來的牛肉湯呢?

漢族并不是食肉民族,而是以“食草”為主。與牛肉相連的兩個歷史名人,一個是弦高,一個是庖丁。前者是一個商人,當他突遇秦軍,他的家國情懷使他不惜花費巨資,購買了十二頭牛,以鄭國國君使節的名義前來犒勞秦軍,從而智退秦軍,挽救自己國家于危亡,他的行動借助于牛而名傳千古。至于庖丁,他不過是一個屠夫,只是殺牛技藝高超,而讓我們對他刮目相看,記憶深刻。這一點說明,牛早已生活在中原,非常珍貴,為漢族所使用,并非外來物種。但是漢人對牛肉的食用方法,并不精細,更缺乏創新。我們所熟悉的《水滸傳》中的好漢們,食用牛肉的方法不過是“切兩斤熟牛肉,上一壇子好酒?!?/p>

牛肉湯在等待著以女真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把它送往遙遠、陌生而富庶的中原。

讓我們把審視的目光定位在趙宋。當手握重兵的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黃橋驛發動軍事政變,一襲黃袍加身,開創大宋數百年基業,成為宋朝的首任皇帝時,他卻并不知道,在他身后,宋將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多災多難的國家。因為,歷史在那個時候開始謀篇布局:北方游牧民族興旺崛起、英雄輩出的時代,恰恰被宋迎頭趕上。首先和宋交手的是遼國,崛起于今天中國東北以漁獵為生的遼人,讓北宋吃盡苦頭,當然也讓歷史多出了一些耀眼的光環,比如楊家將。緊隨其后的,是西夏。直至女真族建立的金,發動靖康之變,導致宋差點滅國。都城開封陷落,大宋被迫南遷,歷史上的北宋、南宋由此分野。金兵的鐵騎越過黃河,直抵中原,卻在淮河戛然而止。中原風情萬種的美女,豐富的物產,廣袤的土地,讓金人垂涎欲滴。然而,中原的漢人,也不是沒有漢子,岳飛、韓世忠,都是那個時代漢人中男人的杰出代表。梁紅玉,就是那個時代,漢族女子的典范。那些豪杰英烈,不畏強敵,鏖戰沙場,寧死不降,固守著南宋最后一道防線和顏面,書寫了怎樣一部宋金對峙的鐵血歷史?

我們可以遙想,在遼遠的北方,游牧民族金人,他們的牛羊成群,如同天上的綿綿白云,低伏在草原里。他們以牛肉、羊肉為主食,以牛奶、羊奶為甘露。所以,牛羊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糧食。

戰爭的背后,是后勤補給保障。打仗,打的是糧草??缭隈R上的金軍,終于把牛肉湯帶到了中原,帶到了南宋和大金以淮河為軍事分界線,長達100余年的拉鋸、退守、歸位,以至最后的融合。

我們可以這樣想象,那些同樣彪悍的漢子,他們從遙遠北方,鐵騎如風,掠過中原的田野、樹木、池塘,飲馬淮河。他們怎么吃得習慣中原的稻米、小麥、高粱、芋頭?他們還是習慣于游牧民族的牛羊肉。于是,在一天清晨,一個金人,他提著圓月彎刀,來到跟隨他們不遠萬里來到中原在草原長大的牛,只那么一刀,鮮紅的血,噴濺在中原的土地。牛,轟然倒地,看了他最后一眼。再一刀,劃開牛腿,一整張牛皮旋即揭下。他熟練地剔骨、割肉,一大塊冒著熱氣的新鮮牛肉和大根牛骨,扔進早已支好的大鍋,下面柴火升騰。須臾,一大鍋牛肉湯,帶著四散的香氣,飄蕩在金軍駐扎在淮河平原的軍帳。

牛肉湯,完成了從北方游牧民族到中原漢族的漫漫旅程。也許,這就是淮南牛肉湯的來路。而淮南這個地理概念,在當時泛指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廣袤區域,與今天的淮南僅代表一個省轄市行政區劃,毫不相干。今天的淮南,與歷史上的淮南,亦不能齊肩。今天的淮南,不過繼承了淮南國的衣缽,世襲了淮南國的歷史文化遺產的精髓。

歷史以它獨特的記憶方式,回饋給我們以美食。然而,我們還是要講述歷史,以尋求美食脫胎而來的證據。女真從1115年建立大金,統治了今天中國東北、華北大片土地,以淮河為界,和退縮淮河以南的南宋對峙、拉鋸。換句話說,偏安的南宋,憑據淮河與強金作困獸猶斗。不過歷史經常以反常的手法收場,1234年,大金卻在南宋和蒙古的夾擊下喪命滅國。女真未能入主中原,卻洞開了中原的門戶,讓另外一個北方游牧民族蒙古,吞并了一息尚存的南宋。蒙古人入主中原,元朝宣告誕生。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統一的全國性政權,在它治下的98年里,在一貫種植稻菽的中原土地上,推行實施大規模飼養牛羊馬的國策。蒙古人曾經幻想,把中原變成如同北方塞外一樣的廣闊草原。正因為如此,牛的數量激增,在滿足耕種土地動力需要之余,漸漸才被漢族人用來食用。由此,牛肉湯在中原大地得到發展、壯大、成型。

牛肉湯,不是誰發明的,也不是誰最早發現的。更直白一點講,牛肉湯是一種飲食方法;更貼切地說,牛肉湯是食用牛肉的一種方式而已。所以,牛肉湯作為牛肉的食用方式,顯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固定不變,在宋、金時代,它從遙遠的北方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的演進,內容逐漸豐富,以至形成今天的風格?;蛟S,當初,北方游牧民族端在手上的牛肉湯,不過是一碗湯水里散落著數片牛肉而已。

在湯湯的歷史長流中,以女真族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他們向往中原,但卻以另外一種方式,趕赴而來。然而,當他們來到中原之后,卻發生了逆轉,漢族以博大的襟懷將他們融化,于是,金人不再是金人,漢、金融合。漢人教會了金人種稻,金人教會了漢人養牛。他們互相融合,不分你我,無法分開。如同牛肉湯,成為所有人的喜愛。

淮南牛肉湯,是一幅歷史畫卷。透過淮南牛肉湯的氤氳,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碰撞的火花照耀時空。我們看到風波亭里的岳飛,我們看到了靖康北掠的篳路藍縷,我們看到了鐵騎南飛的獵獵戰旗。最后,漢人和金人,他們冰雪消融。漢人翻身上馬,金人踏鐙落地。最終,他們融合為一個人。所以,當我們端起一碗淮南牛肉湯,我們總會臆想那些封塵已經的歷史,那些融化于湯中的文化符號。展現開來,一串串,延續千年,綿延不絕。今天,研究宋、金歷史,尋找淮南的那些過往,怎么能離開牛肉湯呢?

淮南牛肉湯,是一種精神凝煉。透過淮南牛肉湯,我們可以洞察淮南人的性格。從量的角度來看,牛肉湯象征了淮南人的粗獷彪悍、豪爽大氣;從作料配料種類來看,牛肉湯象征了淮南人的包容度和融合力。于是,淮南的男人,個個彪悍粗獷,人人英雄氣概、力拔山兮,個性剛強、寧折不彎、落地有聲?;茨系呐?,身形窈窕,皮膚白嫩,長發如瀑,楊柳扶風,如水蔥、如嫩藕、如茭白,性格潑辣,忠貞堅韌。一碗牛肉湯,映照出淮南人果敢、干練、開拓、敢為的精神元素。

淮南牛肉湯,是一個文化符號?;茨吓H鉁穆槔滨r咸,恰恰符合了徽菜的全部特質,是徽文化的最好注腳。站在上窯山上,俯瞰窯河,運送壽州窯瓷的木船白帆點點?;赝斯较?,鼓角嘹響,箭矢如雨,洛澗擊水,東津半渡?;春颖剂?,臂彎懷抱,鉛華洗盡。今天,打響文化資源牌,研究淮南文化,探尋淮南歷史,開掘淮南歷史土層,開啟文旅融合征程,都繞不開淮南牛肉湯。

金人的鐵騎,一路塵土飛揚,卻在中原的大河淮河塵埃落定。穿越千余年歷史時光的隧道,歷史的機緣巧合和美食種子的萌芽,在民族融合的大幕前,終于使牛肉湯在淮南這塊土地落地生根,并散發出難以復制的異香。

歷史在淮南這個地方,抖落一身月光,映照出淮河波光閃閃,書寫了牛肉湯的不朽傳奇。

淮南牛肉湯,留給我們的不只是美食和文化,還有更多無盡遐想。

端起它,如同捧讀一部厚甸甸的歷史,蕩氣回腸,充滿力量。品讀它,讓我們這些淮南人豪氣升騰,登高遠望,策馬赴遠。(沈國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