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應急管理信息化能力建設與審批
工作開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召開

發布時間:2025-03-11 15:50 點擊數:來源:淮南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字體:


主持人:

各位新聞界記者朋友,大家好,歡迎出席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參加今天新聞發布會的媒體有各省級駐淮媒體和市內各媒體,本場發布會由淮南傳媒集團進行現場直播。

過去一年,市應急管理局搶抓國家萬億國債項目機遇,成功爭取中央資金六千余萬元投入到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中,全市應對自然災害能力顯著提升。今天,我們邀請到淮南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鄒瑞,市應急管理局科技和信息化科科長王和明,市應急管理局行政審批科二級主任科員胡守領,圍繞我市應急管理信息化能力建設與審批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發布并回答記者提問。下面我們依次進行。

首先請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鄒瑞介紹有關情況。


鄒瑞:

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非常高興參加本次新聞發布會,首先,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我市應急管理工作的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近年來,淮南市應急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數字化轉型為突破,強化實戰導向和“智慧應急”牽引,規劃引領、集約發展,夯實信息化發展基礎,促進信息化和業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監測預警、監管執法、輔助指揮決策、救援實戰和社會動員能力,為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筑起智慧防線。在應急指揮體系建設、安全監測、防災減災、應急通信、行政審批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天,我將向大家詳細介紹淮南市在應急管理信息化和審批工作中的創新舉措與突出成果。

一、科技賦能,打造應急指揮“智慧大腦”

“十四五”以來,市應急管理局積極探索信息化在應急管理中的深度應用,構建起“1+7+39”指揮調度新格局?!?”代表市級指揮中樞,作為市委、市政府應對處置災害事故突發事件的核心指揮部;“7”指的是7個縣區應急指揮部通過政務外網、指揮信息網、應急通訊網絡等多種網絡與應急指揮綜合業務系統、指揮調度系統7X24小時與市指揮部互聯互通;“39”表示在全市39個重點鄉鎮街道配備基層指揮調度終端,省、市應急指揮部可隨時調度,直達基層。一是統籌調度平臺?;茨鲜袘敝笓]中心根據應急管理部、省應急管理廳建設要求,結合我市應急工作實際建設而成,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中心涵蓋指揮大廳、會商室、值班值守室、視頻會議室和應急廣播室等五大功能區,整合視頻調度、融合通信、視頻匯聚、應急指揮等功能。全市91套“可視化”設備通過“一機一碼”接入市級指揮平臺,構建了覆蓋全市的可視化傳輸網絡。二是高效指揮平臺。通過省-市-縣-鄉鎮-現場五級聯動的指揮調度平臺,成功構建起30分鐘可視化指揮圈,如遇人員傷亡等突發情況,可通過單兵或布控球等,實時連線現場,實現高效、扁平化跨級調度。三是視頻匯聚平臺。目前視頻匯聚系統已接入公安、交通、水利、林業、?;雀黝愐曨l資源5萬多路,我們根據業務需要,細化視頻分類,將視頻資源應用于森林防火、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應對、節日期間人員密集場所調度等領域。下一步,我們還將探索在城市內澇等相關領域應用工作。

二、智能感知,搭建全域安全“神經中樞”

安全生產監測預警方面:建成淮南市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企業安全生產監測預警系統與煙花爆竹倉儲企業安全生產監測預警系統,利用企業現有設備設施,接入?;髽I進出口大門、重要通道、消防泵房、消防控制室、危險化學品裝卸區域視頻與煙花爆竹倉儲企業倉庫視頻,接入企業物聯網傳感器數據,實時獲取危險化學品的存儲環境、使用狀況及其周邊環境等數據,通過指揮信息網,接入市級物聯網管理平臺,逐級匯聚至省平臺。目前我市已接入10家涉及重大危險源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企業與8家煙花爆竹倉儲企業視頻294路與物聯網點位2532個,對高危企業氣體、壓力、液位、溫度、人員、機械、環境等運行狀態信息和工業設施故障狀態信息進行集成處理,科學設置報警閾值。

森林防火方面:在我市八公山、舜耕山等森林防火重點區域,基于鐵塔等基礎設施部署34個高點熱成像雙光譜重載云臺設備,每個設備監測范圍5KM,實現對重點區域的全天候監測和突發災害異常情況的實時監控和動態預警。同時前端數據通過專線網絡,接入全省森林火險監測預警系統,并共享推送至全省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平臺,進行火情告警業務處理、數據匯聚和統計分析。

防洪防汛方面:建成“防汛抗旱風險隱患一張圖”系統,集成全市380處點位數據,包括淮南市防洪工程、易澇地段、易澇風險區域、地質災害點、市縣級物資儲備點、防洪工程歷史隱患點、市級救援隊伍以及主城區各街道社區和水庫強降雨期間人員轉移路線等,為防汛抗旱搶險提供決策依據。在去年主汛期,提前轉移地質隱患點、低洼地等受威脅群眾2436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方面:打通部門間數據壁壘,通過省級平臺接入自規、氣象、地震等部門地質災害、水旱災害、氣象災害等監測預警數據,打通部分數據無法從市級平臺互聯互通堵點,實現自然災害的日常監測與預警響應功能。

三、多元融合,疏通通信保障“毛細血管”

應急通信作為應急指揮和救援的“生命線”,對暢通指揮體系、輔助指揮決策和保障高效救援意義重大。為加強我市應急指揮通信保障能力,一是加強應急通信基層設施建設。在我市沿淮易災地區與人口聚集區域建設370MHz窄帶集群固定站與自組網固定站共16個,實現全市大部分地區應急信號覆蓋。二是應急通信“多元保障”。針對“三斷”極端情況下的通信保障,優化升級各級應急通信網絡,建設以370MHz集群網為主、窄帶自組網為輔的應急指揮通信網,將衛星電話、移動車載系統、寬帶多媒體集群網、窄帶自組網等各類通信手段有機融合成統一多元化的通信系統,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應急通信網,有效提升了全市應急通信保障能力。三是加強應急通信設備配備。全市各級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項目與自行采購不斷加強應急通訊裝備配備,市級配備應急前突衛星指揮車、衛星便攜站、專網手持終端等設備,縣區應急部門配備北斗終端63部、370MHz雙模終端45部,全市鄉鎮(街道)配備衛星電話132部,確保突發情況應急指揮調度高效、通暢。

四、服務升級,構筑為民辦事“骨骼架構”

在行政審批領域,我們實現了“三個全省率先”。突出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運用工業互聯網思維,推進“人工智能+政務服務”行政審批模式,不斷提高應急管理行政審批辦事效率。率先推行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智能秒批”,辦理時限壓縮了87%,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為企業節省了大量時間和成本;率先實現19類事項“零材料辦理”,累計精簡證明40項,簡化了辦事流程,方便了群眾辦事;率先開展證照“云端速遞”,郵寄服務惠及23家企業。今年辦理的241件審批事項實現零投訴,群眾滿意度保持100%。

下一步,我局將緊密契合人工智能、大數據、DeepSeek等前沿技術。通過數字賦能、智能感知、天地協同等創新實踐,持續推進信息化與應急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實現應急管理能力跨越式提升,為城市安全發展構筑起堅實屏障。

1. 推動應急管理信息化成果“大應用”:進一步推動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系統的廣泛應用,推動部、省兩級建設的臺風路徑、電力大數據 + 安全生產、鐵塔通信基站監控數據等信息化成果充分應用于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應對工作中。通過整合各級、各類系統資源,依靠科技和信息化力量,引領應急管理業務模式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應急管理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2. 推動基層應急信息化能力“大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和裝備為基層賦能,大力推廣應用移動終端、省市兩級“應急管理APP”。借助“兩重”項目申報契機,力爭對全市現有370MHz窄帶基站進行補盲,推進我市全部鄉鎮配備指揮調度終端與單兵、布控球、無人機等前端可視化傳輸設備,提高行政村雙模終端覆蓋面,打通應急通信“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層應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應急響應能力。

3. 開展可視化與通信保障能力“大練兵”:統籌調度全市應急系統通信保障隊伍,全面摸清通信裝備底賬,強化前突能力建設。開展應急通信“人裝協同”拉動,優化、固化災害現場應急通信操作流程,探索標準化、模塊化出動方案,提升“三斷”等極端復雜條件下的前突偵察通信能力與保底通信能力。培養各級通信保障“明白人”,專人負責管理、培訓、建設好通信保障力量。制定應急通信演練實施方案,將應急通信保障訓練納入今年工作重點,分級、分階段、分層次、有計劃地開展各級拉練,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夠拉得出、聯得上、叫得通,為應急救援工作提供堅實的通信保障。

總之,淮南市應急管理局將繼續秉持創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化科技賦能,持續提升應急管理信息化能力和水平,為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主持人:

下面進入記者提問環節,請記者提問時先通報所在媒體機構名稱。

安徽法治報記者:

近年來,國家各級政府持續加大對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入,請問,如何避免在信息化建設時與實戰需求脫節并發揮實效?

王和明:

近年來,各級政府與應急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堅持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2022年以來,我市各級通過財政資金直接投資與申請國債資金支持,共投入近5000萬元加快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如何使資金投入真正滿足需求發揮實效主要在以下幾點:

一是統籌規劃,集中建設。按照應急管理部頂層設計和省廳統籌規劃,緊密結合我市實際和應急管理業務需求,堅持集中化建設,整合現有資源,注重高效實用。立足當前、面向長遠、有序推進,確保應急管理信息化全面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技術先進,服務實戰。圍繞應急管理的職責,以需求為依據,以問題為導向,緊密圍繞應急管理工作需要,充分發揮先進信息技術在傳統業務流程和工作模式改革創新中的關鍵作用。強化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應急管理的應用,以數據為要素,以應用為核心,促進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最大限度發揮信息化效能。

三是集約建設,數據共享。按照集約化原則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廣泛匯聚信息資源,構建共享服務體系,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消除信息孤島。

主持人:

請繼續提問。

淮河早報記者:

請問,我市應急管理信息化方面下一步的整體規劃是怎樣的?

王和明:

接下來,我市將堅持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強化實戰導向和“智慧應急”牽引,集約發展、扁平應用,夯實信息化發展基礎,補齊網絡、數據、安全、標準等方面短板弱項。

一是著力運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改變應急管理戰斗力生成模式,推動科技賦能向基層下沉。持續加大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和推廣應用力度,推廣應急管理部“久安”大模型應用場景和電力、鐵塔、通信、遙感等大數據應用覆蓋范圍,加快推進應急管理業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二是在已有信息化建設基礎上,謀篇布局智慧應急發展目標和實施路徑,構建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協同高效的智慧應急體系,明確智慧應急建設重點任務和工程項目,全面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業務深度融合和規模應用,實現智慧應急建設的統籌集約、高效共享。

主持人:

請繼續提問。

市場星報記者:

請問,市應急局在優化營商環境、政務服務提質增效方面有沒有什么創新服務的方式方法?

胡守領:

市應急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圍繞政務服務效能提升,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建設,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不斷創新發展服務理念,砥礪過硬作風,主動服務和融入全市發展大局。2024年,市應急局共計辦理行政審批事項241件,均在規定的時限內辦結,全年無一例投訴,群眾滿意度100%。

一是堅持“精簡快辦”。全面梳理應急管理系統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對權責清單所列事項堅持“應進必進”,按照“減無可減、壓無可壓”的原則,持續完善安徽政務服務網、淮南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皖政通等審批系統涉及我局的政務服務事項,著力在優化受理、審核、辦結等流程上下功夫,精減材料、壓縮時限、簡化流程,讓市場主體辦事更方便快捷。

二是堅持“暖心幫辦”。編制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辦理等高頻事項“明白紙”“流程圖”,一次性告知許可依據、申報材料、許可流程、許可期限。建立行政審批企業服務臺賬和提醒機制,證照到期前三個月,電話“點對點”提醒企業和業務科室,上門“一對一”指導幫扶企業辦理證照延期手續,確保企業合法、安全生產經營。針對法人、安全管理人員資格證件缺失等常見問題,采取容缺性辦理等服務措施,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

三是堅持“嚴審細辦”。嚴格按照“一個窗口進出、一站式審批”,完善“內部雙審+會議審定+專家參與”的行政審批機制,進一步細化行政審批流程和審批要求,確保行政審批更加科學規范。健全行政審批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和責任追究制“三項制度”,明確咨詢、受理、審核、發證等環節的崗位職責、審批權限、時限要求,切實提高審批效率。

四是堅持“聯動助辦”。積極對接省應急廳審批窗口,主動掌握、了解、學習省應急廳審批服務理念、制度、作風。實行審批事項“月統計、月報告”制度,每月匯總統計審批事項情況向局領導報告。完善信息更新機制,做到縣區、安全監管科室與行政審批科信息資源共享,形成審批合力,推動安全監管與行政審批工作有機結合。

主持人:

感謝發言人的發布。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散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