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淮南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新聞發布會召開
主持人:
各位記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今天邀請到淮南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安徽省淮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梁楓,市生態環境局監測科科長姜世波出席,請他們介紹2024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梁主任介紹相關情況。
梁楓:
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在六五環境日即將到來之際,借此機會,向各位媒體朋友、社會各界一直以來對我市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淮南市2024年環境質量狀況。
一、總體情況
2024年,淮南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部署要求,以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市地表水24個監測斷面(點位)優良水質比例為91.7%,水質優;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7.3%。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好,區域聲環境質量較好,各類功能區平均等效聲級達標率70.8%。土壤和輻射環境質量保持安全水平。
二、城市環境質量
(一)環境空氣。
2024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一級(優)65天,二級(良)218天,三級(輕度污染)69天,四級(中度污染)13天,五級(重度污染)1天;全市年度環境空氣達標天數比例為77.3%,與上年相比下降了3.2個百分點;全市環境空氣綜合指數為3.87,首要污染物為細顆粒物。
細顆粒物(PM2.5)日均濃度范圍為7~156微克/立方米,日均值達標率為87.6%。年均值為40.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上升了3.4個百分點。
可吸入顆粒物(PM10)日均濃度范圍為10~262微克/立方米,日均值達標率為96.0%。年均值為65.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下降了1.4個百分點。
二氧化氮(NO2)日均濃度范圍為5~47微克/立方米,日均值達標率為100%。年均濃度為19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下降了9.5個百分點。
二氧化硫(SO2)日均濃度范圍為2~13微克/立方米,日均值達標率為100%。年均濃度為7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下降了12.5個百分點。
一氧化碳(CO)日均濃度范圍為0.2~1.1毫克/立方米,日均值達標率為100%。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數為0.8毫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上升了14.3個百分點。
臭氧日最大8小時(O3-8h)滑動平均值范圍為16~227微克/立方米,達標率為90.4%。日最大8小時滑動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數為16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上升了1.9個百分點。
(二)酸雨。
2024年,全市降水pH值范圍在6.21~6.98之間,年均值為6.55。全年未出現酸性降水,酸雨頻率為0。與上年相比無明顯變化。
(三)降塵。
2024年,全市市區降塵量均值為4.3噸/平方公里·月,各縣區降塵量均值在3.4~4.9噸/平方公里·月之間,均達到考核要求。與上年相比,市區年均降塵量下降了2.3個百分點。
(注:根據安徽省政府2018年印發的《安徽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中“實施降塵考核。皖北各市平均降塵量不得高于7噸/平方公里·月,其他城市不得高于5噸/平方公里·月?!保?/p>
三、水環境
(一)地表水。
2024年,全市地表水24個監測斷面中優良水質比例為91.7%,比上年下降了4.1個百分點,Ⅳ類水質比例8.3%,總體水質狀況優。
8個國控斷面中優良水質比例為87.5%,Ⅳ類水質比例12.5%,水質總體狀況良好;11個省控斷面中優良水質比例為90.9%,水質總體狀況優。
河流:全市轄區內淮河干流水質狀況為優,永幸河和丁家溝水質狀況為優,西淝河、東淝河、架河、泥河、萬小河、瓦西干渠、陡澗河和便民溝水質狀況為良好。20個監測斷面中優良水質比例為100%,與去年持平。其中黃圩和丁家溝河口斷面水質均有所好轉(Ⅲ類→Ⅱ類),五里閘(II類→Ⅲ類)和西淝河閘下(II類→Ⅲ類)水質均有所下降,其他斷面水質保持穩定。
湖庫:瓦埠湖和焦崗湖點位水質年均值符合Ⅲ類標準,水質狀況為良好;高塘湖和安豐塘點位水質年均值符合Ⅳ類標準,水質輕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安豐塘營養狀態為中營養,焦崗湖、高塘湖和瓦埠湖營養狀態均為輕度富營養。與上年相比,安豐塘點位水質類別由Ⅲ類下降為Ⅳ類,瓦埠湖、高塘湖和焦崗湖點位水質類別保持穩定。
(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
2024年,淮南市東部城區飲用水水源地、平山頭水廠、袁莊水廠、鳳臺水廠和壽縣二水廠等5個在用縣級及以上地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全年取水量12496.4萬噸,水質達標率100%,與上年相比保持穩定。
(三)地下水。
2024年,全市地下水區域考核點位壽縣八公山鄉團結村-珍珠泉水質類別符合Ⅱ類,鳳臺縣政府大院內和潘集區賀疃鄉朱集西煤礦工業廣場水質類別均符合Ⅳ類,壽縣迎合鎮常圩村(3046A)和壽縣迎合鎮常圩村(3046B)水質類別符合Ⅴ類;污染風險監控點位鳳臺縣桂集鎮王圩村水質類別符合Ⅳ類。與上年相比,扣除地質背景因素影響,各點位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四、聲環境質量
2024年,全市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1.6分貝,與上年相比上升0.4分貝,噪聲總體水平穩定保持二級,聲環境質量較好。
城市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66.6分貝,與上年相比上升0.4分貝,噪聲強度等級穩定保持為一級,聲環境質量級別為好。
各功能區噪聲平均等效聲級達標率為70.8%,晝間達標率為83.3%,夜間達標率為58.3%。與上年相比,晝間達標率減少0.5個百分點,夜間達標率減少6.7個百分點,平均等效聲級達標率減少了3.5個百分點。
五、農村環境
2024年,潘集區、鳳臺縣和壽縣環境狀況指數分別為91.7、90.9和92.5,級別為優,適合農村居民生活和生產。
全市農村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為100%,全年監測有效天數共956天(3個村莊),空氣質量壽縣安豐街道為優,其余兩村莊均為良。與上年相比,全市農村環境總體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在最佳狀態。
全市農村縣域河流湖庫水質達標率為85.7%,超標因子為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和溶解氧。與上年相比,農村縣域河流湖庫水質達標率上升了10.7個百分點。
全市農村萬人千噸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均為100%,與上年相比均保持穩定。
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達標率為87.6%,超標因子為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推動壽縣按照“優化一批、擴建一批、淘汰(降級)一批”思路試點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一站一策”改造,實現降本增效,全縣增加農村生活污水收集量1050噸/日,節省運維費用102萬/年。
全市農田灌溉水水質達標率為100%。國家及省監管清單中已完成整治的農村黑臭水體壽縣茶庵鎮精神村溝渠和八公山鄉郝圩村溝渠達標率均為100%。
六、土壤環境
2024年,淮南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安全。
七、輻射環境質量
2024年,淮南市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環境電離輻射水平基本保持穩定,累積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保持正常環境本底水平。地表水放射性核素總α和總β活度濃度遠低于評價標準指導值,土壤放射性核素活度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
2024年,全市電磁輻射環境總體較好,市區和郊區電磁輻射綜合場強滿足國家標準,移動通信基站和輸變電線路監督性監測結果均小于電磁環境控制限值,滿足《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2014)相關要求。
與上年相比,全市輻射環境保持穩定。
八、生態環境
2024年,全市生態質量指數(EQI)為59.59,生態質量等級為二類,與上年相比保持穩定。
九、成效措施
2024年,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精準措施,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
1.對標先進制定規范:對標長三角地區,制定淮南市建設工程揚塵污染防治“十達標”措施,明確施工揚塵管控的具體標準和要求,從工地圍擋、物料覆蓋、灑水降塵等多方面規范施工行為,有效減少揚塵污染。
2.建立協同工作機制:建立空氣質量聯席會商、重點區域監督幫扶、快速聯動反應等一系列機制,通過定期會商分析空氣質量狀況,針對重點區域開展精準監督幫扶,對突發污染問題快速響應處置,全年發布建議2411條,幫扶縣區100余次,推動解決問題1393個。
3.制定全過程管理辦法:在全省率先制定《淮南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全過程監督管理辦法》,規范“排查識別、成因分析、系統治理、項目管理、長效管控、責任追究”的全過程,為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提供系統性指導,確保治理工作有序推進。
4.出臺多領域協同政策:聯合多部門出臺金融、稅務、交通等領域支持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政策。如《金融支持淮南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創新推出“綠色貸”和“轉型貸”;出臺“綠色稅務標簽”,為符合條件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優惠3.69億元;出臺《淮南市交通運輸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實施方案》,優化交通運輸結構,使鐵、水運輸量占比分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74和5.76個百分點。
5.構建應急聯動網絡:聯合5部門建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機制,與5個地市簽訂《跨市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工作協議》,跨市界縣區簽訂協議9個,實現跨區域、跨流域、跨部門應急協同聯動機制全覆蓋;聯動合肥市開展東淝河流域“一河一策一圖”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演練,提升跨區域應急實戰能力。
6.參與國家標準制定:積極參與國家《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評價技術規范》標準的制定工作,將淮南實踐融入國家標準,提升在減污降碳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二)突出“三個治污”,污染防治攻堅深入推進。
1.大氣污染防治
(1)行業源深度治理:推動全市28臺燃煤發電機組達到超凈排放水平,助力27家企業完成清潔能源替代;督促213家企業完成第二輪活性炭更換,加快推進鳳臺電廠、平圩電廠煤場封閉改造項目建設;淘汰2蒸噸及以下生物質鍋爐15臺、35蒸噸及以下的燃煤小鍋爐16臺;推動49座磚瓦窯企業完成脫硫設施升級改造,從源頭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
(2)移動源系統治理: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368輛;新增新能源公交車264輛、出租車463輛、輕型環衛車17輛;建成全省第一座重卡換電倉,首批20臺新能源車順利投用,降低移動源尾氣污染。
(3)揚塵源精細治理:全面落實“六個百分百”和“十達標”要求,加強對建筑工地、道路等揚塵污染源的監管,累計發現并整改揚塵問題920個,有效控制揚塵污染擴散。
(4)社會面源常態治理:建設秸稈標準化收儲中心102個,年利用秸稈111.57萬噸,減少秸稈焚燒污染;開展餐飲油煙、惡臭、噪聲、道路揚塵擾民“四整治一保障”專項行動,排查整改問題6188個,清理占道經營性小煤爐164個,改善環境質量。
2.水污染防治
(1)強化入河排污口管理:對淮河干流及13個主要支流河湖開展全面排查,為1401個入河排污口建立“一口一檔”,形成權責清晰、監控到位、管理規范的監管體系,嚴格管控入河排污行為。
(2)推進污水直排治理:排查整改全市重要河流湖泊相關問題63個,并組織重點問題“回頭看”,確保污水直排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防止污染反彈。
(3)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編制完成3個縣級飲用水水源地劃分調整技術報告;針對東部城區等5個飲用水水源地,修編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保障居民飲用水安全。
(4)深化工業園區治理:推進整改污水收集處理問題7個,確保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穩定運行,實現污水全收集、排放全達標。
3.土壤污染防治
(1)加強源頭整治:全面推進4個地下水“雙源”調查超標點位風險管控,持續抓好全市51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16個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土壤和地下水周邊監測,從源頭預防污染。
(2)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對已完成治理的農村黑臭水體開展3輪次“回頭看”巡查,印發20期巡查通報;完成41個農村污水治理任務、85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26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改善農村環境質量。
(3)規范危險廢物管理:全市17家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總核準經營規模達44.8萬噸/年;開展煤系固廢突出環境問題排查40家次,整改問題5個;啟動“無廢城市”建設,18個市直部門聯合印發實施方案,探索固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新路徑。
(三)突出問題整改,生態環境執法“剛柔相濟”。
1.常態化問題排查整改:持續開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常態化排查,重點整治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和群眾身邊的問題,全年排查問題835個,完成整改717個,居全省第5;圍繞煤系固廢、黑臭水體等重點問題開展線索摸排,制定整改方案,跟蹤督辦落實。
2.全面“回頭看”與徹底整改:圍繞各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全面開展舉一反三、自查自糾;對中央環保督察轉辦的686件群眾信訪件,已核查621件;省環保督察轉辦的783件群眾信訪件,已核查678件;對整改反彈或不徹底問題重新交辦并披露。聯合多部門對排查出的問題進行督查督辦,印發督查通報9期、專報9期,交辦問題13批167個、印發提示函(警示函)78件,現場督查96次。
3.強化執法監管:深化與政法部門工作聯動和行刑銜接,移送公安機關案件7件;推行非現場執法監管方式,查處自動監控環境違法案件24件,罰款145.6萬元,辦案數量提升60%;開展專項執法行動20余次,辦理環境行政處罰案件225件,處罰1210.65萬元;典型案例被省廳采納并發布3起,案卷平均得分96.40分,居全省第一方陣。
4.柔性執法服務:秉持包容審慎、科學監管原則,幫助51家符合條件的單位完成信用修復;辦理免罰案件43件,免罰金額750.7萬元,免罰案件數量與金額雙增長,居全省前列,實現執法力度與溫度并存。
(四)強化隱患排查,信訪處置“治重化積”。
1.筑牢風險防控線:圍繞“一廢一品一重”、核與輻射、工業園區、飲用水水源地、污染地塊等領域,開展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549家次,辦理環境應急違法案件12件;新增環境應急預案修訂及備案企業175家;完善水污染環境應急防控體系,對淮河和東淝河干、支流“一河一策一圖”進行現場核查,淮河段增補應急點位75個,東淝河段增補應急點位135個。
2.高效處置信訪問題:落實“綠色橋梁連民心”綠心懇談信訪辦理機制,召開綠心懇談會5次,集中處理信訪問題2批,化解重復信訪和集中投訴問題20家140件次;嚴格落實領導帶案下訪制度,局領導班子帶案下訪辦理信訪件36件;全年受理信訪件2134件、辦結2089件,受理率100%、辦結率97.9%,群眾滿意率3.59分,較上年度提升14.7%,居全省第7。
謝謝大家。
主持人:
下面進入記者提問環節,請記者提問時先通報所在媒體機構名稱。
淮南日報記者:
近年來我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請問,淮南市大氣、水環境改善情況如何?通過哪些數據指標可以反映出我市所取得的成效?
姜世波:
感謝您的提問。近年來,淮南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而監測數據是對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最客觀評價。下面,我就以大氣環境、水環境幾組監測指標,為大家介紹一下近年來全市生態環境改善情況:
在大氣環境方面:2024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87,列皖北并列第1。其中,PM2.5年均濃度40.0微克/立方米,較2020年下降了16.7%;PM10年均濃度65.0微克/立方米,較2020年下降了14.5%;優良天數比例77.3%,較2020年增長了4.6個百分點。2024年,淮南市首次全面完成省下達的三項大氣約束性指標,全省僅有4個地市完成。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5項指標連續三年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在水環境方面:全市8個國家考核地表水斷面水質連續三年全部達標,11個省級考核地表水斷面水質連續兩年全部達標。5個在用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39個萬人千噸鄉鎮級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100%。從地表水環境評價結果來看,2024年,全市I~Ⅲ類(優良級別)水質占比91.7%,與2020年相比,淮南市I~Ⅲ類水質比例增加了15.5個百分點。
通過以上幾組數據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淮南市空氣、水環境質量整體上呈現的明顯改善趨勢。
主持人:
好的,請繼續提問,
安徽法治報記者:
作為全國低碳城市試點之一,2024年,淮南市的主要成效有哪些?
姜世波:
感謝您的提問。為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試點城市建設,我市印發了《淮南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實施方案》(淮辦發〔2024〕14號),成立市級工作專班,建立《淮南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項目庫(2024版)》并實施動態管理,謀劃減污降碳協同創新項目37個,總投資519.78億元。圍繞煤炭全產業鏈,重點培育了低濃度瓦斯綜合利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煤化工循環產業鏈、煤系固廢綜合利用等一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案例?;茨鲜袦p污降碳協同創新工作被生態環境部作為典型案例在全國會議上分享。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拍攝我國應對氣候變化主題大型紀錄片—“淮南市采煤沉陷區治理”作為中國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行動和成果部分的典型案例進行展示,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上展播,海內外多家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淮南的創新成果實現既“出圈”又“出?!?。
主持人:
好的。感謝二位發言人的發布。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